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交通委:治堵措施实施后拥堵时间减65分钟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1日02:12  新京报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本报记者 韩萌 摄 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本报记者 韩萌 摄

  本报讯 “取得初步成效”、“形势依然严峻”,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28条措施实施半年,市政府对效果评价谨慎。

  机动车半年增60万辆

  受北京市政府委托,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刘小明昨日向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作关于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情况的报告。

  对于治堵措施的效果,刘小明谨慎评价为,“交通运行状况有所好转,缓解交通拥堵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在对市政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中,对缓堵效果也作了谨慎的评价,“初步显现出一些成效。”城建环保委员会坦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高度聚集,交通压力异常巨大,交通拥堵状况还将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刘小明表示,北京市治堵措施实施半年,在机动车保有量比去年同期增长60万辆的情况下,上半年交通运行状况有所好转。五环路内工作日早、晚高峰平均交通指数为4.5,路网运行速度达24公里/小时以上,整体提高10%,拥堵里程减少至115公里,降幅达33%,平均拥堵时间减少1小时零5分,降幅达50%。

  治堵措施不力将微调

  北京市去年底曾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共提出28条措施。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员会建议市政府组织开展评估,对28项措施的实施效果逐条进行检验和评价,对其中有效的加以完善和深化,对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要进行细化,对效果不明显的进一步研究调整。

  对于当前交通的形势,刘小明表示,虽然缓堵综合措施初步实现了预期目标,交通状况总体可控,但由于还存在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交通出行总量仍将持续增长,以及公共交通设施不完善等因素,交通形势依然严峻,缓堵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审议现场

  交通指数怎么测算?

  刘小明:所有出租车上都有GPS,6万多辆出租车中搜集了3万多辆运行的情况,点到点之间2分钟传送一次数据,包括两个点之间时间和距离的间隔情况。指数分为五级,0-2级为畅通,2-4级为基本畅通,4-6级为轻微拥堵,6-8级为中度拥堵,8-10级为重度拥堵。

  摇号购车情况如何?

  刘小明:第一期个人摇号指标是17600个,到上个月月底一共卖出去14000多,还有3000多个,差不多还有20天,估计最后能剩下1000辆左右,还有一个礼拜就到了,我们也在关注这个问题。

  机关疏散到四五环

  城建环保委员会报告建议,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从源头上减少交通压力,建议政府高度注意,目前只讲到一些大型批发市场,还有医院、学校、大机关要迁。从目前情况看,每天早上大体上可能有30%的人是奔着机关去的,机关能够在若干年内有计划地疏散。到四、五环去,这对缓堵是非常好的措施。——张建民委员

  缩短交通管制时间

  交通问题从源头上采取措施才能根本解决。北京是首都,高规格的外事活动比较多,据说一年上万次,建议考虑改进一下,提高效率,缩短管制时间,减少对公共交通的干扰。可以学习国际通行的做法,不一定清两条车道,用摩托车开道就可以了。——李昭委员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杨华云

  地铁高峰缓堵 发车2分钟一趟

  本报讯 北京将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将80%的轨道交通新线集中在中心城。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刘小明昨日表示,北京将着力缓解轨道交通高峰乘车拥挤,中心城新开通骨干线路实现2-2.5分钟发车间隔。

  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北京市轨道交通里程增长迅速,但最需要轨道交通的中心城所占比例不高,线网密度与一些世界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从目前规划情况来看,到2015年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仅为0.63公里/平方公里,仅为东京大都市圈中心区1.12公里/平方公里的一半。而北京市二环内线网密度为0.71公里/平方公里,与东京可比区域2.11公里/平方公里的密度差距更大。

  城建环保委建议,要把加密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作为当前轨道建设的重点,合理调整中心城线网规划密度,优先投资,优先建设。

  昨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主任刘小明作《关于进一步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北京将编制完成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加密规划,将80%的轨道交通新线集中在中心城。

  此外,对于轨道交通高峰乘车拥挤的情况也要“着力缓解”。刘小明说,要提前做好车辆增购工作,确保中心城新开通骨干线路实现2-2.5分钟发车间隔。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前提下,增加车辆,进一步缩短4号线、5号线、10号线一期、机场线等既有线路发车间隔,降低满载率。

  刘小明表示,还将完成1号线114辆电动客车加装空调等更新改造。确保年底前8号线北段、9号线南段、15号线一期东段等三条新线顺利开通试运营,并继续实施既有线路设施改造,建成西直门换乘通道,推进地铁出入口与周边大型公共建筑的“零距离”连接。

  ■ 焦点

  1 公交专用道政策或调整

  【治堵报告】 落实路权保障,在具备条件的道路上继续施划公交专用道,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在公交港湾或公交线路集中的站点、路段施划公交专用道,尽快实现中心城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建成以轨道交通和公交专用道为依托的公共交通快速通勤系统。鼓励单位开行班车,研究调整公交专用道通行政策。

  【人大建议】 在有条件的地区,应该修建和开辟独立的公交专用线。同时,加大公交专用道施划力度并使之连接成网,特别是在拥堵严重的地区应优先考虑开设公交专用道;在不具备施划条件的路段,综合运用智能、人工等各种手段,保障公交先行。

  三环划公交道应慎重

  【专家观点】 王丽梅(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北京这么大的一个城市,中心城公交专用道连续成网应该可行,但要全市性的成网难度很大。

  对于治堵提出的三环路施划公交专用道的问题,难度非常大。现在的三环路已经很拥堵了,施划公交专用道还需要进行充分调研,科学论证。

  至于公交专用道通行政策如何调整,可能会放开其他车辆走公交专用道,但是效果怎么样还需要评估。北京在城市公共交通治理方面,不断地对政策做各种各样调整的话,也会对整个公共交通秩序产生冲击,应该审慎地选择可行的方式。

  2 文体设施建地下停车场

  【治堵报告】 编制公共停车设施建设专项规划,修订停车位配建标准。积极研究利用,利用边角空地等因地制宜建设机械式停车楼(库),进一步推广错时停车,逐步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公共停车为辅、路侧停车为补充的停车设施供给格局。年内启动解放军总医院等医院停车楼建设试点,建成2000个以上车位的驻车换乘(P+R)停车场。

  【人大建议】 一是合理调整居住区停车位配建比例。应根据目前机动车发展水平,对停车位特别是居住区基本停车位配建比例进行合理调整,满足基本停车需求。二是盘活现有停车资源。挖掘整合现有地上地下停车资源潜力。三是加快停车设施建设。

  东城胡同试点单停单行

  【记者追访】 为进一步加强胡同、老旧小区的停车规范管理,有效合理利用停车资源,东城区目前推进胡同单停单行试点工作。东城区城管委介绍,试点涉及北新桥、景山、建国门等13个街道办事处。除了单行单停,部分胡同还将建立体停车库。

  此外,早在去年年底,东城区市政市容委就表示,将与辖区内学校合作,建地下停车场,解决胡同周边停车难。一六五中学被确定为首批试点学校。昨天,记者从东城区教委了解到,目前一六五中学的地下停车场项目尚未进入运作程序。为避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学校将征求学生和家长的意见。

  ■ 延伸阅读

  八年治堵酝酿转型

  行政强令开始向打通微循环转型

  治堵8年,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摇号购车……当限车、限行类行政性强制措施,未能令京城堵情明显缓解时,官方治堵的重心正在向打通断头路等交通微循环、加开社区班车等精细化交通管理转型。

  公交优先难实现

  京城怎样治堵?2003年“非典”至今,历经8年。2004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关于缓解北京市区交通拥堵分阶段工作方案》,列出2004年-2008年每年的工作重点。按当时计划,“到2008年,公共交通年承担通勤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然而事与愿违。奥运前,2008年7月,面对超负荷运转的城市路网、公交出行比例尚在30%徘徊的现状,北京还是推行了单双号限行措施。

  与行政强令并行的是,官方发布的年度公交出行预期比例不断“摇摆”:2008年提出36%,2009年提出45%,2010年又提出40%以上。

  去年12月23日,被称为史上最严治堵方略的28条治堵新政出台,摇号限购正式实施,行政强令从限行过渡到限车层面,到达了政策“极限”。

  其实,京城拥堵刚刚显露迹象时,就有不少专家指出,京城治堵应治本,例如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市交通微循环;加开社区班车贯通最后一公里等。

  打通微循环遇卡壳

  尽管官方已明确表态,但打通微循环仍面临着一个个施工难题。两广路延长线将于明年全线贯通的消息传来,但“卡壳”路段、双桥中路至通州段沿线,苦等了多年的居民仍不敢相信。

  这并非个例,北京官方另一交通精细化管理举措———最后一公里接驳,也正面临窘境。不少小区自行开通的电瓶班车仍未取得上路资格。

  汽车业资深专家贾新光认为,如果说限行、限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治堵大政,那么打通某段断头路、开通电瓶班车等,就是治堵的“末梢神经”。“只有解决好这些‘末梢神经’问题,北京交通才能彻底改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汤阳 王姝 魏铭言 王佳琳

  北京将研究设潮汐车道

  专家

  设潮汐车道应减少护栏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认为这的确是一个比较好的治理拥堵的办法,多年前她也曾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过相关建议。

  王丽梅表示,像美国洛杉矶就设有潮汐车道。以双向六车道为例,早上进城的车多,可以由三车道变为四车道,也就是多征用对面出城的一条车道。出城方向由三车道变为两车道。晚高峰则反过来。

  她同时强调,如果路中央设有护栏,会有影响,因此设置潮汐车道应尽量减少护栏的使用。

  王丽梅还认为可以通过相关技术来完善,如交通指示牌和指示灯的转换,使行车者充分注意车道方向的变化。此外,进出口也要有所限制,不能让反方向的车进来,以确保安全。

  中间车道固定为潮汐车道

  可潮汐车道需要考虑是采用物理隔离,还是标线隔离。长期从事城市交通管理研究的北京科技大学毛力增博士提出,潮汐式车道,尽量在车流固定、车辆种类单一、潮汐式出行明显的路段。 

  目前比较主流的潮汐式车道,一种方式就是由标线分隔,没有水泥墩、栏杆等物理隔离设施。在路段两段设置信号灯,提示分流。这种方式的弊端是,车辆违规情况难以控制,容易发生对向相撞。

  而北京的放射路较长,如果采用物理隔离,有需要有专业设备和人员移动,耗资较大。

  他建议,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路段,试验中间车道开辟为双向潮汐式通行,“早上全部是进城车辆走,晚上是出城车辆走,两侧都用物理隔离。”

  ■ 探访

  车道随时变司机不适应

  潮汐式车道的尝试,北京从2006年就已经开始实验,北京首创了改良以后的潮汐式车道系统———可变分向行驶车道标志。这套设备首先在望京桥下路口试点。

  第二块分道行驶标志安装在牛街西口,可以根据路侧的交通流量检测设备,测算每条车道的通过率,在达到一定值以后自动变换方向。

  一位交警介绍,牛街路口的这个分道标志,遇到左转车流量瞬时达到饱和时,民警会手动操作变更车道指示,不分早晚高峰。可是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遇到司机不习惯看上面指示,依然根据路面标志通行的问题。“而且车辆排队并道也会降低后面的速度。”他坦言,标志转换分道效果会打折,应该在更远端有提示。

  半数开车族称拥堵无明显改观

  本报讯 7月18日至20日,就半年来北京市治理道路拥堵的效果,新京报委托锐智研究对京城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6.2%的受访者为北京治堵效果打了“不及格”。

  治堵半年后民间调查出炉

  半年前,北京市出台治堵新政,提出“建”“管”“限”3个方面28条综合措施。半年过去了,除了官方发布的治堵报告,每天穿行在这个城市的普通市民,对拥堵治理措施有自己的感受。

  治堵新政实施半年后,新京报委托锐智研究对京城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通过整群随机抽样拦截式访问的方式进行,共在北京城八区访问有效样本637个,被访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性别比在1:1左右。对北京半年来的治堵效果打分,56.2%的受访者选择了“不及格”,30.5%的人选择了“60-70分”的及格分,选择“71-85分,良”的比例仅为一成(11.4%)。

  两成人认为公交提速但更挤

  按照不同的出行交通工具,调查结果显示,近五成市民选择公交、地铁,这个出行群体中,有超过40%的人对缓解拥堵效果没有明显感觉,近20%受访者表示,虽然乘坐公交、地铁的速度提高了,但较缓解拥堵政策实施前,车厢内拥挤情况更为严重。

  调查显示,59.4%的有车族受访者认为,半年来的治堵措施对交通拥堵没有明显改观,25.3%的人认为反而更加拥堵。

  认为有效果,出行速度加快的仅占15.3%。

  有42.9%的受访者对“购车摇号”表示不满,支持者也超过30%,但普遍认为摇号细则仍需要进一步细化、调整。

  16.2%被访者上班耗时超2小时

  本次民间调查,也对市民的出行时间进行了统计,数据显示,32.4%的受访者上下班平均用时在半小时至一小时之间,值得注意的是,有16.2%的被访者上班耗时在两小时以上。

  ■ 样本

  骑车能省一刻钟

  治堵措施还不够严厉

  姓名:王超

  职业:链家地产置业顾问

  出行方式:自行车

  王超住在常营,到管庄附近上班,之前每天都坐公交车,两个月前改成骑自行车上班。

  坐公交的时候,王超每天早晨7:30出门,途经6站,8:15左右才能到上班的地方。车多,道窄,堵得厉害,两三站的路程要走二十多分钟。

  “现在好了,自己骑自行车,不挤还能早到单位。”他介绍,如果还是7:30出门的话,不到八点就能到公司,节省不少时间。

  王超表示,北京车太多了,即使有那么多的缓解拥堵政策,还是不断恶化,再三考虑后,还是觉得骑自行车上班合适。“还能给缓解拥堵做点贡献。”他希望更多的人放弃开车,重新骑上自行车上班。

  他认为,现在的缓堵措施还不够严厉,而且更重要的是坚持下去,直到公共交通环境得以改善,人们理性的选择多种方式出行。

  三环内确实比以前好走

  没车人买不到车不公平

  姓名:刘冬

  职业:化妆品营销

  出行方式:私家车

  刘冬要给北京各地送货,自己驾车比较方便。但几乎每天都要堵车,在他看来拥堵已经是个常态,突然遇到不堵的路段,自己倒是会疑惑一阵。

  刘冬每天的行驶路线不固定,但自从停车费上涨以后,他感觉到三环内的部分路比以前好走了。“以前那些路堵车几乎就不动了,现在好的时候能跑上四五十公里。”对于这点变化,刘冬认为还是价格杠杆起了重要作用。

  至于购车摇号,刘冬不认同这种措施。他认为限制了人们对出行条件改善的愿望,剥夺了人们的选择权。而且北京每月机动车还是有一定数量的递增,已经有车的人还好,但是没车的人买不到车了,这不是很公平。

  他希望可以逐步取消摇号购车,可以在增加出行成本上想一些措施。让人们可以根据出行费用,自行选择。

  原来坐公交车是可以那么顺畅的

  划公交专用道比限行好

  姓名:唐建年

  职业:超市经理

  出行方式:公交车

  每天早晨7:30,唐建年会准时出门,乘坐363路公交车去上班。

  之所以选择公交车出行,得益于4毛钱的低价,这可以让他每月的交通费用大大压缩。而且公交一卡通也很方便。

  他能感受到北京交通好转,京通快速路上的公交专用道,让唐建年看到,原来坐公交车是可以那么顺畅的。“这样的措施,比单独的限制要好得多。“他认为,北京目前的措施,总体来说对缓堵没太大效果。

  缓堵还要从管理上下手,真正为老百姓考虑。唐建年认为,四惠桥那块路段设计有问题,东西南北的六路车道都在一个岔道口相交,还没红绿灯,交通相当杂乱。现在正建设的四惠公交枢纽,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就不是简单粗暴的限制,而是疏导。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郭超 实习生 王蓁

欢迎发表评论我要评论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更多关于 北京 治堵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